医学人文讲堂
【水仙直播-水仙直播视频-水仙直播app 第170期】顾漫:金针度人:针灸学史的书写与医史文献研究方法
时间:2025-11-19 04:53:00 来源:
水仙直播
2025年11月12日,水仙直播-水仙直播视频-水仙直播app 第170期医学人文讲堂成功举办。本次论坛邀请中国中医科水仙直播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顾漫研究员,主讲“针灸学史的书写以及医史文献研究方法的应用”。水仙直播-水仙直播视频-水仙直播app 甄橙教授主持,水仙直播-水仙直播视频-水仙直播app 副院长王岳、陈琦,水仙直播-水仙直播视频-水仙直播app 李秉奎、谢广宽、苏静静、姚靓、杨舒娅、潘隆斐等多位老师,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殷蜀梅老师,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宝金老师,以及水仙直播-水仙直播视频-水仙直播app 部分研究生,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参加论坛。

顾漫研究员首先指出,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回顾了针灸发展的历史脉络,论述针灸从近代以来走向复兴的过程。民国《高等针灸学讲义》的编著大量参考了日本的相关文献,并引入了现代解剖学示意图,促进了针灸与现代医学的初步融合。20世纪50年代,在中国医疗卫生政策的指导下,进一步推动了“西学中”进程,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力量,如曹小定在针药复合麻醉方面的成就,即成为典型范例。20世纪70年代以来,随着中美关系缓和与两国互动的加强,针灸走向世界,如尼克松访华期间外媒对针灸的观察与报道,引起国际广泛关注。
针刺麻醉的成功不仅推动了针灸的国际传播,也成为国家医疗卫生宣传的重要内容。顾漫研究员梳理了在针灸学史研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及其著作,指出鲁桂珍、李约瑟合著的《针灸:历史与理论》为国际学术界了解针灸提供了重要窗口;马继兴对马王堆汉墓医书的整理与研究,以及对针灸铜人的系统考证,为针灸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,其所著《针灸学通史》不仅具有通史性质,更具资料汇编的重要价值,是后续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;黄龙祥《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》系统阐述了针灸史研究的方法论,包括史料的收集、整理与鉴别,以及针灸文献的特殊性,并借助同仁堂所藏铜人进行实证研究,发现了点穴文本的重要线索,体现了实物与文献互证的研究路径。近年来,张树剑、朱琏等学者的研究也为针灸学史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内容。
最后,顾漫研究员结合自身研究,介绍了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漆木人、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漆人等重要考古发现。他指出,这些出土文物是研究早期经络理论与身体观念的重要实物资料,通过与文献对照互证,能够更全面地还原古代针灸实践的原貌。此外,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金银针、海昏侯墓出土的钢针,不仅反映了针灸工具制造技术的进步,也明确了钢制毫针的历史节点,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意义。顾漫研究员强调,针灸学史研究应充分运用考古发现、出土文献等新材料,注重叙事方式的生动性与可接受性,提升学术成果的传播力。


在讨论与答疑环节,与会师生针对“中医药的国际传播策略”“中医和西方解剖学的相关情况”“如何评价中国针刺麻醉”“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在当今的运用”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。本次讲座系统梳理了针灸学史的研究脉络与方法演进,倡导在扎实文献基础上,结合现代学术方法,推动针灸学史研究走向深入。现场气氛热烈,大家表示要深入加强中西医学史的交流与合作,深入探讨中西医学理论与发展规律,推动中国医学史研究发展到新高度。

撰稿| 冯景
审校|甄橙

